联系我们

北京市诚誉印章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先生
电话:18310907215
微信:kz2166
QQ:3437512166
北京刻章公司承接中国所有地区印章业务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秦印技法解析

时间:2016-04-12 23:31 作者:admin 点击:

秦印技法解析
王羲之《笔势论》句略论近世国画文章大家地底下的动物秦印技法解析范文阳作品选王贵滨作品选许向阳作品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书画特色学校读《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谈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课堂尝试打造视觉性高效美术课堂低年级写字教学策略例谈《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杂志2015…嘉兴市秀洲区美术教师新作选王店镇建设中心小学小学美术游戏教学类型探微

三、战国秦系印
(一)“志纵”(绪图3)铜质,西安半坡村战国墓葬M51墓出土,原报告此墓的年代为战国。
(二)“泠贤”(绪图4)玉质。
(三)“泠贤”(绪图5)玉质。
  以上两印同为1975年秋江陵凤凰山M70号墓出土,此墓属于秦昭襄王时期。这两枚印的印文字体明显属小篆的范畴,为楚地所出,与楚玺文字风格大相径庭,可知也是秦印。
  以上三印从出土资料来看,是战国时期的秦印,印学界称之谓“秦系印章”。“志纵”一印,为吉语类印,秦印中吉语类印章存世颇多,如“思言敬事”等等。可见秦人多有佩印习俗,此类印多成批生产,以铸印为多。“志纵”印从印文线条上与凿刻而成的秦印来相比较,可知“志纵”印为铸品而非凿刻品,同样内容的“志纵”印,也散见各家所藏,虽然与“泠贤”玉印的小篆风格相比较有一些差别,但从字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犹其“志”字与秦吉语印,“相思得志”之“志”几同一范,“志纵”印是较为典型的战国秦印。
  来看看存世的几枚战国时期的秦官印。
  “王兵戎器”(绪图6)、“颤里典”和“乐阴右尉”(绪图7)等几方战国秦系官印,除了前面两方“泠贤”的材料是特殊的玉印外,“志纵”、“王兵戎器”、“颤里典”和“乐阴右尉”等几方均为铜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印面有界格边框,除了楚系印有部分带界格边框者之外,印面有边框和界格是秦印的最明显特征。这些印的共同特点还在于印文体势圆转,富含先秦金文意味,与当时著名的秦系铜器秦公钟、秦公�D铭文意趣大抵属一脉。
  由于印章性质的特殊性和史籍资料相对的缺乏,秦印不同于青铜器铭文,青铜器铭文多刻铸有记年铭文,使得判断一个器物的明确年代比较容易。我们目前尚无过硬的科学发掘资料和证据,从存在的秦系印章中准确剥离出哪些是西周秦印,哪些是春秋战国秦印,只能大概的根据其印文字体,印钮和印台等因素来判断其年代的相对早晚。秦印文字的演变是与秦系篆书的演变不能分离的,它的演变既与其他青铜铭文有着诸多的不同,换言之,印章文字既属青铜铭文,到后来它服从于“印章模式”即“印化”的需要。它的字形变化多出于工师们的“巧思”和“机心”,这时的印章文字已经渐渐与青铜铭文拉开了距离,沿着自己的审美与实用的需要走上了独立的艺术之路。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从整体上看青铜铭文的线条从商周的厚重饱满、体势圆转(绪图8)到春秋战国时的体势转折有度、细劲富含力度的渐变,与商周铭文多为铸成,而春秋战国铭文多手工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制作工艺的改变也导致了艺术风格的不同,这点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同为铜器的印章也与之相关联,存世的先秦古玺朱文印点了一半,这些朱文印绝大多数为铸成,而白文印中除了秦系印凿刻较多之外,其余诸系的白文玺印也多为铸成。所以,先秦的铜器铭文也好,青铜玺印也好,其总体上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字体圆转,线条饱满,动感较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用的需要,青铜器铭文中以记录国之祭祠、征战、赏赐等具有庙堂气氛的鸿篇巨制,渐渐变少。因诸侯割据互相兼并,长达几个世纪的征战与动乱,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多刻以较简单的记年记事,甚至简单到只刻主人姓名或器物重量与编号了。社会的连年动荡与器物的频繁易主,原来的繁冗铸造工艺显然已不适应时下的需要,于是铜器铭文由原先的铸造工艺发展到手工凿刻,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合金铜的特性是既坚又韧,在富含铅锡比例的青铜器上手工凿刻文字,其施刀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出于世家的能工巧匠。所以在刻制过程中势必将线条缩短,将圆弧处处理成方折,这样不但省工易刻,而且方折排叠的笔画也别具美感,但首先是一种实用的选择。
  别外,秦系文字的特殊地域性,其自身的发展自然有着独特的地域色彩,如果说秦地的西周时期的《不其》(绪图10)铭文风格与其他的西周青铜铭文风格区别不大的话,那么到了春秋时期,铭文风格就有了较明显的变化。著名的《秦公�D》(绪图11)和《秦公簋》(绪图12)上的铭文虽有周铭的旧痕,但细细观察其字形、结构及线条,都有了后来秦国小篆的影子。
  如果说《秦公簋》铭文已经表现出秦小篆的端倪的话,那么著名的秦石鼓文(绪图13)和秦景公时期的石磬铭文(即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石磬铭文)(绪图14)这两组石刻文字除了字形结构上较多的金文结构外,文字的线条感与形体的意态与小篆已极为接近了。再往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方升铜铭(图15)则与统一后的秦诏版趣味一致了。通观秦各时期的青铜铭文特征可以看出,由早期的西周式向中期的既有西周式又初见秦式端倪渐渐过渡,尔后,是周式风格残留、秦式风格突显的这么一个演化发展过程。铭文由原来的多是铸造到后来的多是凿刻,字体由原来的混圆厚重到后来的刚韧劲健,方圆并寓。
  秦私印的演变发展自然也脱离不开这条轨道。
  那么,我们来看几方早期的秦私印。“阴秦”(绪图16)、“张婴”(绪图17)、“”(绪图18)、(隗都)(绪图19)、(芥)(绪图20),它们都有秦印独有的外形特征,印有“口”字和“日”字界格,又都 是长方形状。但印文的字势多以弧线为主调,如果把秦印特有的界格抽去,只剩余印文的话,这几方印即是完完全全的战国古玺了,不易把它与秦印联系起来。但到了后来秦印的模式渐渐固定并在印文结字方面也渐渐走向方折化了,除了“印化”的需要,因为方折的笔画比圆弧的笔画更宜于施刀凿刻,有篆刻创作经验的人不难理解这一点。其主导因素加起来无非两点,即制印工艺的改进和小篆的渐趋成熟与标准化。
  “玺”(绪图21)、“�M玺”(绪图22)、“婴玺”(绪图22)是很典型的几方秦印,印学界将这类冠以“玺”字的秦私印,定为统一前的秦印,原因是统一后的秦国,“玺”字只允许帝王专用,臣下只能用“印”字。但是,将这几方战国秦印混在普通的秦印中,其印文风格与常见的秦印几无区别。另1995年西安近郊所出土的数千方秦封泥中,品种十分丰富,有一少部分为战国时期秦官印钤盖留下的封泥,笔者的藏品中有一品西安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寺工丞玺”(绪图24)。一望可知此封泥的钤盖年代是在秦统一前。否则,在统一后的秦帝国,一个普通官吏的用印冠以“玺”是不可想象的,从这方封泥印文风格上来看,它与统一后典型的秦印、秦封泥的印文风格,并无二致,甚至更接近汉代的青铜铭文趣味。以上几点可以比较明确的告诉我们,人们已经熟识的典型的秦印模式和风格是在秦统一前已经形成了。统一后的秦只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规范,这与秦系青铜铭文演化的轨迹是一致的。